中新社兰州9月6日电 题:女娲,缘何成为华夏儿女的“梦中女神”?
——专访天水师范学院伏羲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霍志军
中新社记者 丁思
女神崇拜,是世界各古老民族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。西方有雅典娜、维纳斯、赫拉等众多女神;华夏神谱中,有女娲、西王母、嫦娥、妈祖等女神,发轫于西北的女娲是中华民族公认的“东方女神”,有着“华夏圣母”之称。
女娲,何以成为华夏儿女的“梦中女神”?从东西方创世神话中的女神形象,何以窥见中西方文化异同?如今,“女神文化”再度复兴,对于探寻华夏文明的根脉,有何启示和借鉴?天水师范学院伏羲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、教授霍志军近日接受中新社“东西问”独家专访,作出深度解读。
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:
中新社记者:女娲是中国神话体系中的始祖母,被认为是万能的“华夏女神”,女娲神话具体有哪些内涵?
霍志军:神话是人类远古社会的传说,是中华民族幼儿时期的智慧,它保持着纯真、质朴的特点,是中国文学的母题之一。远古女娲神话传说,并非先民心血来潮的凭空捏造,其来源总是以现实生活、生产劳动中的人和事作为原型。
女娲雕像。中新社发 郝群英 摄
女娲神话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厚的社会文化内涵,流传最广的莫过于“抟土造人”“炼石补天”的神话,解惑“人是从哪儿来”;以及伏羲女娲兄妹成婚、繁衍人类,制作笙簧,制定婚姻制度等传说,并以口头传说的形式延续下来。
女娲是“抟土造人”的创世神。原始生存环境的恶劣和人类生产力的限制,导致原始先民的寿命非常短促,繁衍劳动力、传承后代便成为头等大事。抟土造人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生殖能力的想象和崇拜,也寄托古人对于生育能力的想象与祈求。
女娲是“炼石补天”的英雄女神,充当了人和神之间的中介。在联结现实世界和神秘世界的方式上,原始人们赋予女娲这样一个英雄以神的形象,是生产劳动与原始宗教、灵石信仰和祖先崇拜的产物。
女娲还制造笙簧、瑟、埙等乐器,被人们奉为“音乐女神”;她建立婚姻制度,使人类两性相悦,相互婚配,繁衍后代,被誉为华夏民族的“婚姻女神”;女娲还创制礼仪文明,被尊为“礼仪之神”;她还是创造万物的“自然之神”。因此,女娲可谓是中华民族的“万能女神”,是中华各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,是中华民族的母亲。
2019年6月,中国·秦安2019(己亥)年祭祀中华人文始祖女娲典礼在甘肃省秦安县举行。中新社发 秦安县委宣传部 供图
中新社记者:中国传统文化女性神明中,为何女娲是华夏儿女心目中的“梦中女神”,其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在哪里?
霍志军: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开端,人们对祖先的崇拜是从女神开始的。“神”并非我们所讲的天上神仙一样,这其实就是古人的梦,梦是古人的理想和追求,正如女神形象,她寄托了中华民族最美好、最纯洁的情感,我们常说的“梦中女神”由此而来。
中国神话中也有很多女性形象,诸如西王母、嫦娥、麻姑、织女、妈祖等,女娲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母神,是创世母神、救世神,寄托中华民族慎终追远、从心灵深处对伟大母亲的礼赞,这是其他女神所无法替代的。
在中华大地,女娲神话之分布可能是最广的,从东北平原到云贵高原,从西北边塞到东南沿海的绝大多数地区都有流传。尤其是在黄河流域,女娲神话的出现尤为密切、频繁,自古而今是女娲信仰的中心地带。这都充分说明女娲神话原型生命力之强大。
甘肃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是传说中女娲崇拜的发源地,素有“娲皇故里”之称。建于汉代的陇城女娲祠、远古女娲洞遗址、女娲出生的风沟、生活的风台、葬地风茔等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代代相传的女娲圣迹。
位于甘肃省秦安县的女娲祠。中新社发 秦安县委宣传部 供图
女娲崇拜在这里流传了两千多年,每年农历正月十五,当地举行隆重的娲皇祭祀活动,从早到晚,人们用各种方式尽情抒发对这位始祖母的由衷怀念。
中新社记者:女娲与西方诸多女神相比较,有何异同?这对于揭示中华文明起源有何启示和借鉴意义?
霍志军:世界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创世神话,远古创世神话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超越了混沌的自然存在,对世界万物和人类自身的存在开始自觉地思考和追问。女娲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初母,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,女娲的初母形象已被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的大多数民族所认同。
女娲神话刻画了一个战天斗地、敢为人先的创世英雄,更体现了女娲作为母亲的无私奉献,采用多种方法挽救众生、造福全人类,以及牺牲自我、护佑大地苍生的神灵形象,影响着中华民族以集体为主的价值观念,这也是华夏文明所推崇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根源。女娲神话还折射出中华民族宝贵的创世、创业、创新精神,这也是女娲神话故事能够流传于世、绵延不绝的重要因素。
西方女神中,智慧女神和战争女神雅典娜、婚姻与生育女神赫拉、爱神阿佛洛狄忒等,她们个性鲜明、各自不同,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处世风格,这与西方崇尚自由、个人主义的思想价值相对应。中国传统神话宣扬的主流价值在于浓郁的忧患意识和厚生爱民意识,集体的利益是最高利益。在中国神话中,神是具有超乎于常人的能力,且是无私的、完美的。
经过民间信仰、乡土文化、民间习俗不断传播演说形成的女娲文化源远流长,折射出中华文明不断演进、波澜起伏的历史进程,折射出中华民众各个部落由分散到聚集,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。从源远流长的神话传说中,人们可以看到中华文明传承发展、波澜壮阔的发展脉络。
女娲神话传说为探索华夏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证据和载体,丰富了华夏文明起源的内涵,充实了华夏文明起源的内容。女娲所代表的敢为人先、无私奉献、不屈不挠、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,以及创世造世的开拓精神,最终赢得自我胜利的过程,这些都是有别于西方创世神话的重要根源,这也成为影响东西方文化在民族精神、社会追求上的异同。
中新社记者:曾经备受敬仰的大地母亲女娲,缘何逐渐淡出历史长河?如今,“女神文化”再度复兴,以女娲文化为纽带,如何促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?
2022年6月,2022年女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在甘肃省秦安县举行,邀请国内学者专家围绕传承女娲精神、弘扬女娲文化展开讨论。中新社发 秦安县委宣传部 供图
霍志军:在传说中,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从女神开始的。女娲代表的是母系社会,伏羲代表的是父系社会,女娲神话是远早于伏羲时代的。从流传下来的“女娲造人化万物”,逐渐演变为“伏羲女娲共同造人,繁衍人类”,这也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不断过渡的过程。
女人的社会地位下降,男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占据更多话语权,社会也就将更多的发明创造和贡献赋予了伏羲,女娲拥有的话语权越来越少,让女神从开辟宇宙、创造生命的主角逐渐变为伏羲的配角。神圣世界中女神形象地位的变化,也是世俗界女性现实地位的折射,传说中的“女神时代”已远去。
如今,“女神”是对优秀女性的统称,肯定女性的价值存在,促进社会和谐发展,“女神文化”再度复兴,有着女娲文化回流的现象。这也反映出现实社会中女性社会地位的转变,而女性地位高低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杆之一。
文化是需要不断建设的。我们要选择女娲文化内涵中有益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因素,并对女娲文化进行新的挖掘改造和阐释,使得这些精神因素能够与今天的社会相融合,为当下文化建设、探寻华夏文明根脉提供借鉴和指导。
我们要大力弘扬女娲文化中创业、创新、创世、创史的开拓精神,找寻适合今天社会文化发展的有益部分,激发中华民族亲情和追求团结、和谐的民族精神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以宏阔的历史视野、博大的文化胸襟、强烈的现代意识推进女娲文化研究,为当代社会文化事业大发展、大繁荣发挥重要作用。(完)
受访者简介:
霍志军,文学博士,天水师范学院伏羲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、教授,硕士生导师,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,入选甘肃省“飞天学者”特聘教授。近年来主要研究唐代御史与文学、陇右地方文献等。迄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“陇右地方文献与中国文学地图的重绘”“丝绸之路甘肃段考古发现与古代文学研究新拓展”等2项,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。出版专著《唐代御史与文学》《甘肃历代著作集成》《跨文化视野下的陇右地方文学》等15部。在《文艺研究》《民族文学研究》《光明日报》等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,一些论文被《新华文摘》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》《人大复印资料》等转载。获得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等奖励多次。